地图挖掘还剩「最后一公里」~-凯发88

地图挖掘还剩「最后一公里」~
 fengmap  2022-10-31 09:01:38  商场室内地图,室内地图
最近我所在的城市新开了一家奥莱城,周末就和家人去了一趟,“大”是真的“大”,“谜”也是真的“谜”,根据介绍建筑面积36.8万方,停车位6000个,刚去的时候一直在里面转圈圈,不是找不到店就是找不到车,第一次碰见像设计的像迷宫一样的停车场,甚至停车场里面的引导人员都不知道这个车位大概在哪个方向,最后还是通过用手机app远程控制汽车鸣笛,通过声音方位才最终找到,体验是真的不好。
图片
第二次去的时候就开始留意了,首先要确认一下店铺的区域、楼层、周围有没有地标性的建筑,停车的时候尽量能够停车建筑物明显的地方,比如某栋建筑的地下入口或者是停车场的出入口附近,或者直接停地面,后来发现大家都是这个思路,然后就造成一个情况,大家都去抢这这些位置,中间非常多没有明显参照物的车位都是长期空着的,而且这些车位很大程度上是根本就没有人发现这边还有车位。
当然根据经验来说,上面的情况如果空间设计合理并且配备了相应的引导牌其实总体的体验也不会差,只是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前期设计的不合理后期也只能通过一些辅助方法来改善。
图片
说到辅助改善的方法,那对于giser来说第一想到的肯定就是,将室外场景的方案进一步延伸,实现室内外一体化的导航定位,但是我觉得使用「房间到房间(room to room)」这个词可能更加能够表达出下面我想表达的想法,这是第一个想聊的。
另外一个想聊的,则是结合着自己的一些实践的探索,也是在这个话题之下的延伸,去理解当前在微观场景下的一些变化,最直接的变化就是从「地图到信息模型(map to information model)」。
一、房间到房间(room to room)
其实我之所以有这个想法,主要还是来自于之前一个实景三维的会议中一个做自动驾驶厂商的一些思考分享,其中就提到三维其实可以有助于构建从车上下来到目的地的这段引导场景,也就是所谓的「最后一公里」,当然我觉得这个场景应该是从进入一个封闭区域(也可以说是“院落”)开始,这通常也是我们在复杂陌生环境下的一个痛点场景,其实造成这样的痛点,我个人觉得应该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第一、商业综合体越造越大,品类越来越多,商家向人流多的地方集中,居民活动也愿意向商业集中的地方集中,越是集中效率就会越高;
第二、现在随着土地集约利用的要求,建筑更多朝着立体结构发展,而这些立体结构内部和室外空间的规则是不同的,而且一般都比较复杂,视野受限,大部分人在这样的封闭立体空间下如果缺乏必要的参考和引导就会出现认知困难。
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我觉的诸如我上面遇到的一些出行的问题还是会出现,如果从体验上来说最好的体验肯定是「room to room」,也就是从你当前的一个限定的内部空间能够直接引导你到目的地的一个限定的内部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是一个办公室、一个商铺、也可以是医院的一个门诊科室。
图片
虽然每次手机或者图商的新品发布会上,都能看到类似功能的介绍,包括室内地图的覆盖,蓝牙/wifi/地磁等等的融合定位,跨楼层的导航,甚至有的厂商已经发布了车位级的导航(上图引自“百度地图”),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基本上都没有太大的感受,究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有三点:
1、室内地图数据的问题,从直接感受来说,图商对于一些室内地图更新的速度似乎没有室外要素更新的速度快,这是为什么?
这可能和数据采集模式有关,我找了一个图商网站上关于室内地图这块的说明可以发现,该图商对于室内地图数据构建这块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有需求的用户通过委托图商认证的数据生产方采集提交给平台更新,这种估计针对的主要是一些缺乏基础资料的情况,需要现场测绘;第二、业主方通过认证之后自己更新地图数据,这种应该是针对一些自己有基础数据的情况,但是这种基本上都是cad或者bim格式的,这种数据如果期待业主自己能够完成上传还是比较难的,所以即使有cad或者bim数据本质上还是需要第三方的团队帮助才能够完成数据的清洗、转换、然后上传;所以整个构建模式图商显得并不是很积极,而是把主动性交给了相应的物业运营方,所以也经常会在同一个城市出现有的综合体有室内数据,而有的则没有室内数据(下图引自“高德地图”)。
图片
其实将这部分的主动性交给物业运营方其实也比较好理解,因为室内的空间不像城市公共区域,属于私人空间,而且物业方掌握着最新的数据,包括空间的状态以及一些poi点位的状态,因为店铺或者企业变动比较多,而且有些房间空间状态也经常会发生拆分合并等等,而这些情况只有企业最新掌握,而且经常变化。犹记得早年搞城市地形图更新的时候,虽然带着相关证件,依然被工厂扣留在厂里的情形,对方老板说我们是刺探他们工厂的生产机密,所以室内地图,甚至园区内部的实时准确地图获取更新都是比较困难的。
而且如何实时反馈这些变化其实也是一个挑战,其实对于用户来说最好的情况就是能够在一个地方变化了之后,与之相关联的所有上下游都可以同步这种变化,这种同步挑战很大,其实类似的问题我们在城市项目中也同样遇到,有时候通过合适的软件换数据模式其实也是一条可以尝试的路径,核心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saas化业务平台,用户在使用平台的时候本质上也可以实现数据的同步,避免了后期需要配合提交数据动力不强或者难度较大的问题,这样空间或者一些poi数据的同步本质上就变成了业务平台的副产品,比如一些引导系统或者是资产管理系统等(下图引自“蜂鸟视图”)。
图片
平台既满足了的业务的需要,现势性很好的平台数据也可以一致化的接入给图商进行线上数据补充,而且脑洞大开一下,如果有的地图公司可以将自己的平台以业务平台的方式做到这些企业中,则未来这个企业其实也就可以成为未来“图商背后的图商”了。
2、室内导航和定位的问题,定位是导航的前提,而室内定位覆盖的不足其实和商家以及平台都有关系,现在无论是“基站式”的定位还是“视觉式”的定位,都是要做商家投入的,基站式定位要求商家要部署wi-fi或者蓝牙,而视觉式的ar定位则要求事先对定位区域进行点云特征的采集,这些都是基础设施的投入,而根据另一个图上网站上的介绍,图商更倾向于在现有定位设施都做完善的情况下做定位指纹数据的采集支持(下图引自“百度地图”)。
图片
涉及到基础投资,大家都会算账,而这种无法看到明显受益的投资就会成为可投可不投的项目了,从当前的动态上来看,似乎一些通信运营商对这块内容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因为5g标准中也涉及了定位的内容,做通信的时候顺带手把室内定位给做了,因为5g 从关键技术上使用新的编码方式、波束赋形、大规模天线阵列、毫米波频谱等,其大带宽和天线阵列技术,为高精度距离测量和高精度角度测量提供了基础;5g 将实现更加密集的组网,基站密度会显著提高,这将有利于多基站协作实现高精度定位(下图引自“中兴5g高精度定位白皮书”),虽然5g现在似乎推广还是有问题,但是这个场景上也是值得期待的,因为5g可能优先会在这类综合体、园区、工厂之类的先部署,所以未来室内定位导航和5g的发展也密切相关。
图片
3、统一平台的问题,要实现「room to room」室内外一体化的连续体验,除了连续的数据、连续的定位方案,还有一个就是最好是连续的系统,但是我们在实践中也发下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这些图商都提供了一些线下客户自建硬件或者数据的集成通道,但是部署了专用定位方案的地方更倾向于自己实现一套小程序或者公众号版本的应用,猜测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些厂商本身就都提供了saas的软件接入方案,而且很多还是免费的,但是从体验上来说,需要切换应用,体验大多不太好,虽然现在很多定位厂商的小程序已经做的很好了,而且我看到很多定位厂商提供的免费saas化方案还可以在小程序中支持真三维,而且优化的很好,是需要点个赞的,而且硬件的部署以及价格都非常便宜了,但是从连续场景上,没必要频繁切换app,比如园区之外用出行app,到了园区里面就切换自有小程序,有的还要扫码注册啥的,不是很推荐(下图引自“蜂鸟视图”)。
二、地图到信息模型(map to information model)
结合着上面的一些内容进行延展,也就是通过平台将空间做进客户的业务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深入挖掘地图应用「最后一公里」的过程,我有一个不太成熟的理解,如果说to g是宏观整体层面的话,那to b的场景其实就是gis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这个一公里范围小,空间粒度更小、复杂度高,业务也同样复杂,但生命力顽强,也是我们gis应用覆盖的不是很好的部分,是苦活和累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非常注重空间的业务化,其实现在很多室内地图厂商把地图和客户业务整合的很好,甚至将地图整合进一些审批的工作流中,但是这个时候的地图很难再单纯的称之为「地图」了,它其实已经成为更接近于客户业务的信息模型了,只是是一种以「空间」对象为主线的叙事逻辑。
就像对很多工厂来说,你直接说我是做地图的,客户可能觉得没需要,但是如果你说你是做数字孪生的,那他可能联想到的就是mbd(model-based definition)或者是mbse(model-based system engineering),那这张地图背后其实就是包括了erp、mes、wms、plm、scada、ehs等等,而这里的model就是工厂生产制造的信息模型。
图片
图片
当然这两年也有了深度融合的趋势,当然这个“融合”也是分为两个维度:第一、是数据层面的融合,简单点也可以说就是“空间对象的属性挂接”,这种融合这些年开始流行起来的原因其实跟前端的“真矢量化和真三维化”的变化有关,现在前端看到的不仅仅是栅格化的瓦片,更多的是精确的单体了,所以基于单体的融合,让空间具备了具体的业务含义,有时也称为“实体化”、或者“语义化”(下图引自“蜂鸟视图”);第二、应用融合,越来越多的行业应用已经将地图模块作为标准模块了,比如一些物联网平台,项目管理平台,车辆管理平台,甚至还有很多审批平台,其实数字孪生也是同样的问题,现在也要从「中看」到「中用」,不然现在关于「数字孪生」的核心能力都还掌握在一些工业巨头和仿真巨头的手里,那我们跟着玩可视化,可能真的是玩了个寂寞。
图片
其实对于我们这种做信息化凯发在线网站的解决方案的厂商,很多时候需要忘记自己或者没必要刻意提醒自己是一个gis公司或者是数字孪生公司,我们应该是一个工厂数字化的凯发在线网站的解决方案厂商或者是自然资源信息化的厂商,只是凯发在线网站的优势可能是gis相关,所以我也经常提醒我们的小伙伴直接面对终端客户的时候尽量不要强调自己这个背景,你说是做地图的,其实有些客户对地图并不是很了解,或者觉得你们只能做地图,我们厂其实不需要做导航定位,因为客户肯定是只关心自己那一摊事情,如果你能够对当前的事情有提升,自然对他来说就有价值了。
今天主要聊了一下地图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其中包括在当前在构建「room to room」室内外一致化体验中存在的一些障碍、问题以及未来的机会,另外一方面聊了一下在gis最后一公里的应用场景中要特别注重业务化的问题,在这个场景下的地图已经不是单纯的一张图了,而是一个业务信息模型的体现了,尤其是通过一些商业头部客户(万达集团、龙湖集团等)的业务应用,室内空间数据已经成为商业数字化的一个重要基础设施,它能与各类空间数据与业务数据集成,实现空间管理,形成了很有特点的“空间中台”的模式。所以总的来说,小微场景或者说是室内场景当前可能还存在一些模式上的问题,但是从技术上看已经相对比较成熟,未来相信在某个时间点上也会迎来爆发的时刻。 
空间 · 位置 · 物联 · 数据
  • 凯发88首页